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木器以其独特的温润质感、丰富的纹理和精湛的工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从古老的家具到精致的木雕艺术品,每一件木器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是时代风貌的缩影。然而,岁月流转,风雨侵蚀,这些珍贵的木器往往面临着破损、腐朽和褪色等种种挑战,亟需得到一定效果的保护与修复。
木器修复,不仅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门融合了历史、美学与工艺精髓的艺术。修复师需要仔细分析木器的材质、工艺和历史背景,寻找最适合的修复方案。他们运用手中的工具,如同艺术家创作一般,对木器进行精心的雕琢与打磨,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每一次修复,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守护,更是对美的无尽追求。
宝座在明清家具尤其是清代宫廷家具中有其独特性,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藏有数量可观的明清两代宝座文物,其中部分宝座由于材料特点、设计缺陷、保存环境不佳、年久失修等原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伤况,针对这部分受损宝座文物的修复保养和相关研究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红酸枝木雕云龙纹宝座,通体长 127 、宽 75 、高 135 厘米。其制式为三屏式带束腰三弯腿宝座,由围子、座体、托泥三个部分所组成。宝座整体色泽深沉厚重,雕刻手法细腻,给人以稳重、威严、雍容之感。
看到了庄严的文物后,我们不禁思考,文物修复前的样子是怎样的?修复前宝座的座体整体开粘。座面后大边向外向上弓起变形严重,面心干缩严重,缝隙达到 20 毫米,底面三条穿带严重干缩,与槽口分离。正面束腰缺失一处。前后牙板形变严重,挂销处局部损坏、干缩严重,与腿子相抱时,缝隙大者 6 毫米。四条腿足有严重的贯通性裂隙,大者 10 毫米。其中左后腿、右后腿、左前腿榫头严重破损毁坏。左后腿上面还发现了之前不规范的修复痕迹。
宝座围子整体开粘。正面围子的面心部分干缩严重,缝隙达到 2.5 厘米,其上雕刻部分龙须缺失两处。托泥局部开粘。
看到这里我们不由地思考造成这么一件绝世精品损坏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文物伤况的调研,发现宝座的主要伤况:一类是木质材料的开裂和劈裂;一类是宝座各部件松动有缺失。家具的胶黏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到了一定的时间便会老化,胶的黏性降低,因此导致榫卯之间松动脱落。
自身承重也带来一定变形。宝座的腿釆用三弯腿的制式,造型如“S”形,这种造型,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求木料体量极大。根据CT成像,我们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宝座的四条腿子均使用独料锼挖成型,包括腿子的两翼如意云纹的轮廓皆为同一根木料锼挖而成。
三弯腿的造型,需要上节去内下节去外,才能作出三弯腿的造型,但完美的造型有时会牺牲一些坚固作为代价。比如此件宝座的腿子便是,为做出上节牙子向外膨出的力度感,腿子内侧去掉很大一块,下节为了呼应上节膨出的力量感,腿子下节就使劲向里收敛,在外侧挖去很多木料,只剩下“S”的中间部分了,上下力的传递无法贯通。
宝座损坏的部位集中在榫头部位,呈现炸裂形态,木材自身的强度大幅度的降低,造成牙板、束腰等主要部分不能环抱在一起,所以对榫头釆用了挖补栽接的方式来进行补全。
佛龛即安供佛像之所,是清代宫廷室内陈设尤其是佛堂陈设的一个重要类别。这些佛龛绝大部分保存于佛堂原位,其中部分佛龛由于原状陈列保存条件不足、材料特性、设计和工艺的缺陷等综合原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况,针对这部分受损佛龛文物的修复和研究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次介绍的是紫檀木重檐庑殿顶宫殿式佛龛的修复,修复工作较大,历史意义影响深远。
紫檀木重檐庑殿顶宫殿式佛龛,面阔三间,高 90 、宽 36.3 、 长 73 厘米,陈设于佛日楼二层北面正中主供桌。此佛龛为三连龛制式,根据每龛背后题铭可知,中龛所供为一尊铜镀金释迦牟尼佛造像,左右两龛各供一尊紫铜绿救度佛母造像。
昔日精美的佛龛跟着时间逐渐变得暗淡,整体的结构稳固,但大量部件开胶松动,屋顶的盖瓦垄、滴水勾头前端等部件松动较多,六拏具龛门上各分雕部件普遍松动,少量铜镀金装饰件松动;少量部件局部残损,滴水勾头前端部件一处 11 厘米缺损和多处小磕缺,中间龛门一处穿透裂伤;还有少数的部件缺失。
针对木器的损伤状况和程度,研究人员在参照木器修复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紫檀木重檐庑殿顶宫殿式佛龛的修复流程。先是除尘除胶,除去表面的灰尘和污染物。
除胶操所针对的是开粘部位接面原有的老化胶,目的是为重新粘接创造接面平整的基础条件,提高黏合的强度。
补配缺失是木器文物修复操作中恢复文物完整原貌的关键性步骤。补配缺失包括绘图、选料、锼形、雕刻、随色 5 个步骤。首先要对照文物原件进行补配部位绘制线稿。
准备颜色、纹理、大小、木纹走势均符合文物补配部位需要的紫檀木料,将绘制完成的线稿贴于木料表面;用线锯沿线稿边缘,锼出补配部位的外形;雕刻包括大形、分层、精雕、打磨等步骤,需不断对照原文物的造型、深度、精度做调整,力求与原文物保持高度一致。
中间龛门顶部的一处贯穿裂伤,可推测为木料生长纹的天然缝隙收到外部作用力而崩裂,需要归位粘补。
完成以上步骤后,各零部件均已准备妥当,能够直接进行部件的回装工作。回装操作之前,很重要的是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回粘工作的顺利和回粘过程中文物的安全。首先,为避免混乱,回装需按部件分批分组进行;其次,需提前规划和测试各部件的固定方式,并准备好相应的固定材料和工具。
通过充分准备,回粘工作分批分组有序进行,各部件采用针对性固定方式。屋顶斜面盖瓦条用悬挂铁珠压袋固定,瓦当前端长条和脊兽用绑带捆绑,花牙子用长短支棍支撑,龛门因脆弱采用和缓的铁珠压袋固定。
最后要进行烫蜡保养。烫蜡即加热蜂蜡呈液态后,蘸取适量涂抹于木器表面,再擦拭均匀光亮,是大部分木器文物修复的最后步骤。
潮州木雕是一项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称中国四大木雕流派。潮州木雕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因此又有潮州金漆木雕之称。通雕髹漆贴金花鸟图花板为清代大屏风门全套八屏中一屏的局部构件,镶嵌于屏风门板之上。整个屏风门宽424厘米,高300厘米,由顶横肚、上门肚、中横肚和下门肚构成,而花板即为上门肚镶嵌构件。
整套屏风运用了通雕髹漆贴金和铁线描金漆画等工艺,雕工精美,描金画绘制精细入微,画意浓郁,具有较高的工艺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然而花板本身存在较长的裂隙和大面积的断裂现象,影响了整个大屏风门的完整性和美观度,因此对花板进行保护修复显得很必要。
花板病害程度严重,中下部有 40 厘米长的裂隙,且为两块可拆拼接板;鸟形尾部缺失,上部大面积碎裂且部分残缺;整体稍有变形,局部结构疏松,金漆脱落。
镂空处积灰,拐角有蛛网,背面有油污刮痕;断裂碎片新旧不一,存在硬化白色胶黏剂,显示有修复史。并且由于花板采用透雕工艺,之间的连接较为纤细(断面宽度仅7毫米),碎片尺寸小且数量多,这对后期的拼对和粘接加固操作带来很大难度。
由于花板存在断裂碎片小且数量多,修复后需嵌入门板卡槽内,花板整体存在变形,修复后形变可能进一步增大等问题,需考虑其病害特点和修复难度,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并选用合适的粘接材料和镶嵌方式,以确保修复后的花板有充足的强度和稳定性。
粘接加固、补配时先将花板中下部裂隙的两侧板拆下,在断面处涂敷聚醋酸乙烯酯乳液(PVA)进行粘接加固,再将细小碎片以环氧树脂胶黏剂粘接,采用机械夹具或橡皮筋等方式固定,等胶黏剂完全固化后才可进行下一组碎片的粘接。
花板保护修复工作是在遵循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清洁、拼接、编号、粘接、补配和作色等保护修复处理,花板的整体强度增加,艺术美观度得到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使整个大屏风门恢复了恢宏的气势,再现了历史风貌,为观众创造了更好的视觉体验。
感谢您对文博时空原创内容的关注,我们将过往的精华内容汇聚成典藏级书籍《至美国宝》,里面包含 1000 张高清文物影像及讲解。感兴趣的读者能进入下方视频,点击左下角链接购买。